人民日报整版观察: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1-07 22:41:00 来源: sp20250107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2日 09 版)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如何以一体化建设引领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以高水平师资队伍服务一体化建设?如何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者

以一体化建设引领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民观察)

翁铁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担当、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工作实践,奏响思政育人“协奏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极端重要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正是着眼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必须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对教育的目标和方针进行过数次重大调整,但对教育“政治方向”的强调却始终如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一以贯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立足大中小学不同学生群体的成长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根据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目标、采取有效方法。

教育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需要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的优秀人才接续奋斗,大中小学都承担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从娃娃抓起且常抓不懈。各学段都要重视和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报国强国大志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思政工作涉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教育等许多方面,不能是一座座“孤岛”。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教育战线岗位分工各有不同,但工作目标高度一致,要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到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既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也兼顾“邻里间”、上下游,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实现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攻坚克难

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好目标、问题、效果的辩证关系,向改革创新要实效,找准工作关键点和着力点。

遵循教育规律。育人过程和育人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说,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若干相互衔接、依次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思政教育方向都应该一以贯之,同时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要求应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因此,有效推进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把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体现在目标设定、教育过程、评价方式、队伍建设和培养方向等方方面面。比如,大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以贯之的根本方向是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行动自觉,但面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工作侧重点和方式方法却不尽相同,小学阶段应以情感启蒙为主,中学阶段应以强化认知为重点,高中阶段应以明确责任使命为重点,大学阶段应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这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还应体现在具体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培养上。比如,对于“实事求是”,小学生要讲真话、不说谎,大学生就要站在哲学高度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破解深层问题。一直以来,各方面、各学段都兢兢业业抓学校思政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价值性和知识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一致性还需要充分挖掘,科学知识本身所蕴涵的价值追求还需要进一步彰显;理论性和实践性、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还需要充分融合;贯穿大中小学一体的整体研究,对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思政教育接受机理的研究,对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切的思政教育目标内容的研究等,还需要不断深化。必须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把握好时度效。

形成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在做实、做透上持续发力,要构建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来保障。当前,各学段思政课教材、教研融通还处于起步阶段,队伍交流不够,不同学段的课堂还需要更多切磋交流。要统筹大中小学的育人目标、内容、方式、队伍、成效、评价等要素,形成纵向上各学段主线贯穿、有序递进,横向上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功能互补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抓实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提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质量效益

近年来,教育部谋划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系统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抓好落实,开创工作新局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抓实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抓好课程建设。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如果课没上好,一体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关于思政课,在内容上,要加强整体谋划,落实课程定位,统一编写理念,深入研究各学段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教材一体化;在形式上,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要把授业、增智、润心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各学段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中小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很多显性课程,都可以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大学的文学、历史、哲学类专业课程可以从思想的创新性、文化的开放性、文明的传承性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同时也要明确,不能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中要注意防范各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用好社会大课堂。在建设好思政小课堂的同时,更要发挥好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以知引行、以行践知的独特作用。要系统设计“多看看、真感触、深认知、强信念、明行动”等实践教学安排,加大实践空间、互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的建设,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比如,聚焦坚定“四个自信”,可以让学生实地感受了解新时代发展伟大成就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通过“多看”不仅引导学生增强自豪感,更引导其在生动对比中增强政治观念、历史观念、奋斗观念。这方面,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作用可能更大,情感和价值的种子可以埋得更深。学生思政实践教育一定要有社会支撑、技术保障和制度安排,要增加学时学分,研制教学大纲,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考核评价办法,发挥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作用。

健全评价体系。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入脑入心”,需要健全评价体系。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适应一体化建设要求,深入研究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育人评价标准,探索科学、多元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切实体现“教学优先”的评价导向。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分类评价等作用,真正提高德育、素质教育的地位,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工作实效。

加强队伍建设。思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做思政教育的人,是决定育人效果的关键。要打造高质量专业队伍。强化问题导向,聚焦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实践经验、教学法等短板弱项,针对性补缺补差、重点攻关。要把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阐释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把提升教学能力特别是讲故事能力作为关键环节,把提高对学生的解疑释惑能力作为“点睛之笔”,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素养和理论素养。要拓展校内外育人师资。各级学校都要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意识、明确岗位育人职责,大力组织相关学科专业高水平教师参与思政教育。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优质资源支持学校思政教育。

强化综合保障。各级党委(党组)要健全完善领导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把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将其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推动形成大中小学交流的长效机制。要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推动各类育人力量下沉到社区之中,把思政教育做到学生身边。各级教育部门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做好项目布局、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工作。

(作者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以高水平师资队伍服务一体化建设(观察者说)

李忠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尤为关键。如何有效解决队伍配备相对不全的问题,如何打破思政课教师校际和学段壁垒,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科为牵引、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统一,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厚植一体化育人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系统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学科,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要遵循一体化育人理念,明确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要求,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针对一体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区域性和学段性特点,把在岗专项培养和后备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发力、同步提高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素养水平。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求,汇聚师资队伍的理论教学研究优势,集中攻关破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此带动提升师资队伍一体化工作水平和育人能力。

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不平衡,教师的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路径就是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要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依托“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名师工作室”等建设平台,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渠道和主阵地一体化,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统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社会时政知识、教学专业知识、科学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共性培训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基本理论素养。要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成长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构建不同师资队伍的特色培训内容体系,打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基础。在培训方式上,着重构建贯通上岗前后、课程之间、课上课下、校园内外的一体化立体化培训体系,结合不同学段的师资队伍结构实际,创新岗前培训、课程轮训、校内培训、在职进修、社会考察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全方位增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实践育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善用社会大课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教育者所必备的能力。要挖掘和运用社会资源,把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统一起来,丰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涵。要适应社会大课堂“大”和“广”的特点,设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资源共享平台,以全学段育人总目标为引领,科学设计分学段教育目标任务和资源利用方式,培养师资队伍的进阶式实践教学能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把不同学段的校内实践课堂、校外实践课堂、网络实践课堂有机统一起来,以数字化资源赋能“第二课堂”,探索构建体现一体化实践育人要求的师资队伍素养指标体系,推动不同学段实践育人课程化,发挥“行走着”“思考着”“体验着”和“践行着”的大思政课特殊功能。引导教育主体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育人能力。

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要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工作水平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大中小学师资队伍培育培训进行整体规划、分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搭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明确各学段师资队伍培育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形成总目标一致、各学段分目标各有侧重的一体化培育机制。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从学科素养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点聚焦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推动不同学段师资队伍的互学互通互鉴。探索创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预期评价与现实评价相统一的考核机制,聚焦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维度,健全完善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目标一以贯之 学段各有特色

着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邢云文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目标。

贯通课程目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是为了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课程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着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论是关键领域核心教材、经典传承教材,还是示范性新形态教材,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同时要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既有整体性又有阶段性,比如小学注重道德情感、初中注重思想基础、高中注重政治素养、大学注重使命担当。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推进分类建设。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在第一时间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有效将其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让深刻的理论变得生动。从对象角度看,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不同、认知方式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不同,如果在内容供给和呈现方式上不能做到分类化、具体化,就会影响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质量。从时间角度看,做好不同学段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衔接,就要让每个学段有侧重、分层次地承载好、实现好课程目标所确定的培养任务,重点要解决好衔接不充分、进阶不顺畅、“上下一般粗”等问题,在内容选择、观点呈现、话语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特点。要深入研究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关注青少年认识成长曲线,做到各学段课程教材内容在理论逻辑上一以贯之,但具体呈现方式上相互区分,让课程教材本身的梯度推进、拾级而上符合青少年认识发展逻辑,进而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因材施教。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教材有法,教无定法。要把课程教材用好,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一体化设计的课程教材内容要在课堂上产生良好效果,就要坚持因材施教,呈现学段特色。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的出现“越位”,有些学校在学生感性认知发育阶段为学生讲授的内容相对抽象;而在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有的存在“错位”,在学生理性认知成熟阶段相对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感性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立足于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加强对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研究探讨,依据学段特点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构建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要按照教学规律来讲思政课,认真分析学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比如,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应以感性话语为主,多运用图表、故事等具象化表现形式呈现知识点;中学阶段教学内容应以生活性话语为主,以日常生活场景和现实事例呈现知识点;大学阶段教学内容要以逻辑性话语为主,呈现知识点时注重理性思维塑造和逻辑理路引导。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应围绕同一教学内容展开多层次教学研究和探讨,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呈现同一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组织,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以不同学段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把课程教材体系设定的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