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15:47:32 来源: sp20241224
中秋佳节,一轮明月挂在晴空,银辉洒满大地。大家的目光追逐着明月,也寻找浩渺天空中不多的几颗星星。
小时候读过一篇天文学家写的科普文章,解释“月明星稀”的原理,记不真切了。昨天,我又请教了一位物理学教授,他说清朗中秋,北半球的夜空能见度极高,月亮的亮度是多少等级,肉眼可见的不多的几颗星星亮度是多少等级,这些星星的亮度等级,可能是月亮的多少倍。但皓月当空时,月光会照亮空气薄云,“这时看星星,就像夜间在明亮的屋子里透过玻璃看外面,玻璃反光使得很多东西看不到。”然而,在巨大的天幕上,实际上其他的星星还在一如既往地闪耀着。时序循环,每到夜晚,繁星依旧散漫于天空,带给我们惊喜。
不过,我今夜激动的,却不为面对浩渺天宇和一轮圆月,而是心心念念于几天前观看的一场宣讲演出,那是“民族的脊梁——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主题宣讲活动。“两弹一星”精神及核工业精神的铸造者,正是民族历史上耀眼的“星星”。
上世纪中叶,许多求学海外的中华儿女千方百计回来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其中,一些身怀绝技的科学家参加了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重大科研项目,如“两弹一星”国之重器研制,其核心研究团队中的主要科研人员,大多是曾求学海外的中华儿女。“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邓稼先、于敏、王大珩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被中央授予功勋奖章。祖国永远记得他们。近2个小时的宣讲演出,“两弹一星”及核工业从初期立项,到“两弹”试爆成功,再到核电民用开发大踏步前进,演绎着许多中核人的动人故事。其中最感动我的,是邓稼先、郭永怀的故事。
邓稼先出身书香门第,当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时才26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导师和好友挽留他在条件优越的国外继续搞科学研究。郭永怀回国时已经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6年,解决过世界级的科学难题,蜚声中外。但是,邓稼先、郭永怀听从祖国召唤,毅然回到了中国。他们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以前我就在书上读过,但在会场上,我还是忍不住心潮汹涌,热泪盈眶。毫无疑问,邓稼先、郭永怀这样的人,是天上特别耀眼的星星。中秋之夜,仰望星空,我们一定能够在天幕中辨认出他们来。
其实,在“两弹一星”元勋的背后,还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只是我们知晓的不多。据介绍,当年为研制原子弹,许多人深入西北戈壁荒漠,有百余人牺牲在岗位上。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牵系着一个家庭,后方的家人牵肠挂肚、朝思暮想,成为前方奋斗者的精神支柱。汇报短片里提到了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就是那些看不见的星星之一。
听宣讲时,我与邻座关女士交流。她说关于李佩,宣讲短片只是一个简单的勾勒。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被国人所知的大多是其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的身份。她一生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她的故事同样感人。可以说,“两弹一星”的闪耀,离不开李佩们的默默奉献。
我知道的,“两弹一星”功臣中还有一位杰出贡献者,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祖洽先生。面对自己的成就,他淡然地说:“山花今烂漫,何须绘麟阁。杏坛二三子,起舞亦婆娑。”如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
如果要说那些看不见的星星,我想起我曾经的同事徐胜帝的父母。他父母上世纪60年代也是戈壁滩上的战士,为大国重器的研制默默奉献了青春年华。胜帝和哥哥就出生在那个时代。不幸的是,他哥哥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罹患绝症离世。胜帝在几年前也身患胰腺癌,经过与疾病两年多的殊死搏斗,他还是留下爱妻和尚在读中学的爱女走了。如果说胜帝的父母是那些看不见的星星,那么,在胜帝身上,也能看到他父母的星光在默默传递。
胜帝与我同年进入单位工作。当年单位一共招收了24位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如今,这些人有的扎根地方,有的在行业一线持续努力,有的下海创业,有的远赴海外发展,有的离职读书追逐少年理想……与胜帝有关的一件事是我永难忘记的。我们新入职的员工都要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在领导支持下,我负责组织单位新入职员工发起争当优秀员工的倡议。我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其中引用了“会当水击三千里”一句。在草拟倡议时,也就是为这句诗,胜帝来到我办公室讨论起来。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也可写入。我认为文字不长的一份倡议,多处引用名人名句不妥,便作罢。
此后多年,他多次和我谈起林则徐的这句名言,表达自己工作中不徇私情的决心、精忠报国的志向和服务行业的情怀——谁能够知道,胜帝的精神血脉中有多少来自他的父母。我敢肯定地说,胜帝的精神世界中,一定流淌着“两弹一星”精神。这就是精神的传承,这就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在特别耀眼的星星背后,有无数的星星在默默地发着光和热,在汇聚着磅礴力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岁岁有中秋,家家赏星月。欣赏我们看见的,记住我们不能忘记的,告慰先辈:你们的追求我们铭记着,祖国明天一定会更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8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