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24-11-27 10:18:22 来源: sp20241127

  夜幕降临下的湖州美景。   屠旭东摄(人民视觉)

  本次论坛还组织与会嘉宾前往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实地参观考察。图为中外嘉宾在余村了解当地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6月22日,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10余个国家的150余名中外智库代表、专家学者、留学人员代表在盛夏时节相聚南太湖畔,聚焦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非碳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等主题,深入研讨,分享成果,共话生态文明,共谋绿色发展。

  

  发布“湖州倡议”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丁仲礼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理性看待“碳排放的‘天花板’”“建立减排的全球责任体系”“气候灾害国际救济”“碳关税、碳定价、碳补贴”等基础性问题,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减排责任体系非常必要。同时,借助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推进碳减排,需要世界各国作出相对平衡或一致的制度设计。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加上中国国内的减排量约22.6亿吨,合计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联合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着眼于未来的远见卓识,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到其后40年间,索尔海姆到访过中国许多地区。从云南、广西到浙江、山东,他见证了多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就包括湖州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美丽蝶变。

  “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能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带来创新驱动力。”索尔海姆说。

  围绕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认为,要在全球治理的视角下,综合协同考虑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关系。“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撑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拓展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科技合作和创新模式。”姚檀栋说。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伯格洛夫表示,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展示出的决心和惠及全球的大国责任有目共睹。“中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一个国家能够如此快速地做出这些转变,我坚信中国有能力来应对过程中的挑战。”

  本届论坛还发布了《生态文明国际智库合作“湖州倡议”》,从开展共同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促进文明互鉴四个方面,呼吁更多国际智库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理念,共同携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作为欧美同学会的品牌活动之一,国际智库论坛此前已先后在西安、北京举行两届,是欧美同学会努力成为“建言献策的智囊团”“民间外交的生力军”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在主旨演讲之外,还设置了主题为“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非碳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三场平行分论坛,以期与会嘉宾围绕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等领域进一步交流探讨。

  目前,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为越来越多国家走向绿色发展提供助力。“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发展极为迅速。放眼世界,清洁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一些国家仍人为设置壁垒。想要实现全球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需要‘拆掉围墙、建立桥梁’。”西湖大学云谷教授、挪威工程院院士杨涛说。

  “我们一直在关注全世界规模最大的2000家企业,将具体目标变成可量化的指标,来评估这些企业的可持续性做法。”世界基准联盟研究室主任劳尔德丝·蒙特内格罗说,了解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很有必要,想要更好实现绿色发展,企业需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拥抱创新技术。“全球电力需求在不断增长,对电力企业来说,需要在确保电力供应的同时优化资本支出和研发支出,推进新的低碳技术,这样才能减少碳排放并在低碳中保持收益。但从数据上看,有44%的受评公司并没有披露他们的低碳资本支出,这其中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她说。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兼社会科学系主任爱德华多·摩纳哥是意大利人,已经在亚洲生活了20多年,其中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中国。他表示,对于非碳能源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各国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我们都需要保持包容开放去彼此学习。中国会继续成长,中国经济会继续增长,西方世界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去学习中国,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遇。”爱德华多·摩纳哥说。

  持续发挥留学人员作用

  当前,中国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增强产业“含绿量”“含金量”的过程中,留学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喻景权曾在日本学习、从事科研工作。1995年毅然回国来到浙江大学任教后,他长期致力于蔬菜抗逆高产调控领域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为中国蔬菜产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论坛现场,喻景权带来了题为“发展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发言。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喻景权这几年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地区。从2021年起,他带领团队在新疆伽师县试种水果番茄,通过采用盐碱水淡化和无土栽培技术,番茄口感脆甜爽口,很受市场欢迎。

  戈壁滩看似贫瘠,也有可能变为物产丰饶的“宝地”。喻景权说:“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绿色农业势在必行。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农业水平变革的可能。”

  留英海归、上海经海纬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慧从计算机领域“跨行”创业,选择了生物基材料这条新赛道。生物基材料是利用可再生生物质或经由生物制造得到的原料,与石油基材料相比,具有原料可再生、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等特性,部分品类还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是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王慧认为,数字化为生物制造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从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到数字化生产运维,再到碳管理平台,生物制造可以向生物‘智’造转型,有效节省能耗、提升研发效率。”王慧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王元丰曾在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他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碳中和是紧密相连且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够带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模式、生产动能,促进生产力的全要素爆发,助力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国近年来在实现‘双碳’目标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面临很大挑战。一是全社会对于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需要加强,二是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仍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攻克。”王元丰建议,一方面,要切实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通过量化指标使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行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节能低碳技术更加成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国际合作更加全面深入。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