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9:58:22 来源: sp20241118
2月27日,北京民族文化宫三楼会议室,简洁大方、红灰相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摆放整齐、书香四溢,即日起在全国发行。当日,国家民委在京举行《概论》出版座谈会,标志着该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圆满完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封面。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编写出版《概论》教材,是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强调,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
国家民委把《概论》教材建设作为国家层面的政治工程,作为自立吾理的学术工程,作为凝心铸魂的育人工程,按照高质量思政课教材标准做好编写工作,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实现民族学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突破,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
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族别史的权威教科书
2020年11月,教育部确定,由国家民委负责编审一部国家统编教科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教材要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史观进行一次全新的梳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这是一张极其恢宏的试卷,纵揽上下数千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横贯各民族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过去没有编过,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座谈会现场。这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它不只是教材编写,实际上是要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认知,做理论上的重构和创新,还要把教材的编写与理论的研究、学科的建设融合在一起推进,努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为编好《概论》教材,2022年,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到任后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组建了一个国内顶尖的编写组,汇聚了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乃至建筑、艺术等领域,涵盖了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位资深学者。
“要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各族族别史,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展开跨学科论证,宣传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样的准则,刻在教材编写组每一位成员的心里。
经过反复研讨、科学论证,《概论》教材的编写框架确定为16讲。全书前两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第三讲至第十五讲以大量史实,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每个历史阶段“三交”演进的历史脉络、内在规律、主要特征,针锋相对批驳错误史观,回应理论难点;第十六讲立足百年变局,通过中西比较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时间紧,任务重,编写组专家争分夺秒,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搜集素材、撰写书稿。即使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很多专家虽然染病,也未中断编写工作。
在编写组专家的精心打磨、联合攻关下,2023年4月《概论》教材形成征求意见稿,7月下旬试用本编写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果——全书共16讲40余万字,以断代史为经线,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纬线,紧扣不同时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讲“交”,关键说“融”,最大特点是“以史带论、论从史出”。
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教材编写过程中,本着边写边试边完善的原则,国家民委于2023年先后在包括委属高校在内的全国240多所高校试用,收集到高校近400条反馈意见;召开16场专题审读会,广泛征求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外交部等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前后7轮逐条逐项修改完善教材,精益求精。
“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表示,“对于学者而言,能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编好一本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看懂的教材,比写学术著作更难。”
2023年11月,《概论》定稿,交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
接到出版任务后,高教社高度重视,把本书出版作为全社的“一号工程”全力推进,遴选了20余名具有多元学科背景的专业编辑集中攻关,对专业知识、内容结构等问题提出优化完善的有效建议;正式出版前,会同民族出版社对书稿进行了四轮通读、两轮质检,确保打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权威教材。
经过多审多校、交叉互审、印前审读等流程的精细打磨,正式出版的《概论》教材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严谨性、适宜性,凝聚了相关部委、专家学者和各校师生的智慧,体现了各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久久为功的使命与担当。
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金教材”
在《概论》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概论》教材站位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金教材”,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
——首部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教材。教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要求,讲清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何星亮认为,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用历史规律、史实史料来实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是当前民族学界最前沿、最完备的理论教科书。
——首部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解析中华民族历史的教材。教材立足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紧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完整客观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演进过程。
北京大学教授马戎认为,《概论》教材按照历史分期详细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大框架下充实进大量鲜活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说明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大一统”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如何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首部着眼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教材。教材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理论体系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共乐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较长的篇幅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及其连续发展历程,阐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史中出论,史论结合,融论于史,开创了新的《概论》型叙事模式。
——首部宣传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教材。教材揭示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塑造了中华文明精神品格,反映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大趋势。
“《概论》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学理体系。”在浙江大学教授沈桂萍看来,《概论》教材阐述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讲清楚了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方向是“向内凝聚”,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实体性的理论建构,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了学理基础。
学好用好《概论》教材,推动课程、师资、学科建设
今年3月起,《概论》教材将在民族地区高校投入使用,并逐步向全国高校推广。用好《概论》教材、开好《概论》课程,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为确保“教材能让教师讲出来、让学生读进去”,2023年,国家民委会同教育部,先后在全国240多所高校开展《概论》教材试讲试用工作,通过举办教学竞赛、遴选示范课教师团队、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等方式,积极做好试用配套资源建设,为高校开好《概论》课程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是讲好课程的关键。国家民委采取“集中培训”和“送课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骨干师资培训,会同教育部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3期骨干师资研讨班,累计培训200余所高校的教师500多名。教材课程建设团队还先后赴新疆、内蒙古、云南、吉林等地调研,指导课程建设和试用工作。
在出版座谈会上,国家民委会同有关部委,对用好《概论》教材作出安排部署,一方面,充分发挥统编教材作用,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院校要开好必修课程,其他高校要用好《概论》教材;另一方面,支持教材进入各级党校团校,纳入各类教育培训。
各地各高校与会人员表示,将把讲好用好《概论》教材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续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篇章——
建好“金课”,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开设一批线上线下优质公共课、专业课和思政课。云南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吴世雄表示,云南将重点做好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教研深度融合、抓好实践教学、加强业务指导等工作,推动各高校把《概论》课程讲出政治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宽度和情感温度,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云南大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锻造“金师”,支持思政课教师及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教师参加《概论》课程师资培训。2023年,中央民族大学共派出27名专家学者参与《概论》教材编写,邀请动员包括杨圣敏、严庆等专家学者30人组成教师团队,面向大二年级近4000人开展试用试讲。“通过名师示范、教学比赛等方式,我们培养选拔出一批能精彩讲述《概论》教材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广生说。
打造“基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好《概论》课程数字化资源。新疆有多所高校已经开设了《概论》课程,目前已经形成了教材、课件、教案和示范课视频资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正江表示,“我们将结合新疆实际,在教案中有机融入新疆地方性思政资源,做好案例开发,使案例使用恰当贴切。”
锤炼“精品”,《概论》教材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国家民委将依托与《概论》教材出版同步上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资源中心”,畅通意见采集渠道,广泛收集师生意见,认真研判、及时处理。
座谈会要求,委属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书育人的主线,相关高校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讲出亮点实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要加强宣传推介,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充分挖掘教材宣传素材,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目录
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一、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一、十二个必须
二、四个共同
三、四个与共
四、四对关系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大一统历史传统
三、“两个结合”理论成果
第四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小 结
思考题
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第一节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地理与文明
二、国家与民族
三、多元与一体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二、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
三、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小 结
思考题
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第一节 中华民族起源
一、中华大地早期人类与文化
二、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三、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
第二节 华夏初立
一、邦国林立
二、王国初统
第三节 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
一、连续演化
二、创新发展
三、包容开放
四、从分到合
小 结
思考题
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华夏共同体的孕育
一、中华文明核心区
二、“内服”与“外服”
三、文字与青铜器
第二节 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一、周初分封
二、周礼秩序
三、“周道”路网
第三节 华夏共同体的成熟
一、从“诸夏”到“华夏”
二、杂处与通婚
三、“同文”与“共祖”
小 结
思考题
第五讲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第一节 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
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
二、藩属治理体系
三、边疆政权演化
第二节 形成统一经济体系
一、统一度量衡
二、车同轨
三、关市不乏
第三节 重塑社会生活
一、编户齐民
二、行同伦
三、人口迁徙
四、汉人形成
第四节 深化文化交融格局
一、书同文
二、儒学正统
三、列国文化交融
四、中原与边疆互动
小 结
思考题
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一、政制趋同
二、中华认同的扩大
三、从胡汉分治到胡汉一体
第二节 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
一、游牧与农耕互补
二、平原与山地联结
三、跨族群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
一、北方部落制的解体
二、南方族群的编户化
三、南北族群的双向迁徙
第四节 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一、北朝时期西域华化
二、儒释道文化交融
三、夷夏共祖的历史书写
小 结
思考题
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共构政治格局
一、共融的政治秩序
二、兼容的社会治理
三、开放的选官体系
四、柔性的区域治理
第二节 共塑经济秩序
一、经济重心南移
二、参天可汗大道
三、丝路贸易
第三节 共享社会文化
一、兼爱夷夏
二、文化鼎盛
三、唐蕃互动
四、西域新发展
五、冲突与融合
第四节 唐中晚期的政治文化发展
一、安史之乱
二、五代十国的唐风遗韵
小结
思考题
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第一节 竞逐“中国”正统
一、共尊“中国”认同
二、共筑“中国”版图
三、共承“中国”之制
第二节 共享经济之利
一、区域经济交融
二、榷场贸易网络
三、“宋钱”通行四方
第三节 融会社会生活
一、族群迁徙
二、族际通婚
三、礼俗嬗变
第四节 融聚“中国”文化
一、儒释道之合
二、汉字之用
三、文艺之融
小 结
思考题
第九讲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第一节 重建一统
一、统一全国
二、行政大区制
三、多语言政务
四、礼文习儒
第二节 经济统合
一、驿路体系
二、发行纸币
三、农牧整合
第三节 胡汉一家
一、族际交融
二、大迁徙大混居
三、文化互融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讲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
第一节 巩固统一政治格局
一、接续大一统
二、建构二元疆域治理体制
三、明蒙互动
四、共击外敌侵扰
第二节 农商并举的经济形态
一、边疆屯田与新作物传入
二、封贡互市与茶马贸易
三、白银流通与市场统一
第三节 疏通华夷的社会风貌
一、北方族群的内附
二、农牧混合社会的成长
三、南方多元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互鉴交融的文化气象
一、儒释道三教合一
二、儒学教育的推广
三、多元文化融聚
四、中外文化交流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一讲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第一节 政治一统
一、疆域鼎盛
二、大一统政治观
三、因俗而治
第二节 经济一体
一、边疆地区的新开发
二、农业新发展与人口激增
三、边疆地区驿站系统建设
四、国内贸易体系成熟
第三节 社会整合
一、人口流动
二、交错杂居
三、族际通婚
第四节 文化交融
一、道统与治统
二、“同文”之治
三、藏传佛教的治理
四、忠义精神的推崇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二讲 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
第一节 从帝制到共和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晚清政府的“自救”
三、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
第二节 “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
一、近现代中国认同
二、“中华民族”族称的出现
三、国家建设的初步构想
第三节 走向自觉
一、共抗西方列强
二、区域经济互通
三、社会文化发展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三讲 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
第一节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革命新局面
第二节 革命新道路
一、土地革命与长征
二、中华民族先锋队
三、全民族抗战
四、边区民族治理
五、中国命运的抉择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
一、边疆治理
二、社会交融
三、治理局限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四讲 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
第一节 重塑现代中国
一、捍卫国家统一
二、确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深化民族平等
二、加强民族团结
三、推动民族互助
四、促进民族和谐
第三节 推动中华民族大进步
一、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政治文化认同大凝聚
三、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加速
四、文化共享共传迅速发展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五讲 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
一、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面临挑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挑战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临挑战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
一、确立民族工作主线
二、坚持基本方法
三、抓好重点工作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
一、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
二、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
三、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
四、社会上更加互嵌共融
五、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
一、超大规模现代化之路
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之路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五、和平发展之路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六讲 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
一、世界格局变迁
二、中西治理体系比较
三、现代国家认同困境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意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互鉴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特点
二、人类文明新路的中国探索
小 结
思考题
阅读文献
后 记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胡晓蝶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周宛霖)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