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科学家做科普?一场跨越10的11次方的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5-01-11 06:02:04 来源: sp20250111

  “不好意思,我抢话筒了。”在会场上,麦克风还没传递到提问者的手中,就被另一位提问者“拦”了下来,一位从事视网膜病变研究的专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樊春海刚才提到的“新东西”——用DNA生物材料制造的眼药水。

  12月15日,九三学社十五届二中全会召开,在下午举行的科学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做报告只用了50分钟,但回答6个问题,花费近半个小时。

  举办科学报告会是九三学社中央全会的传统特色,然而站在这个讲台上的人,心情并不会轻松,因为台下坐着的不是普通听众。与科技界联系密切,是九三学社的重要界别特色,在这里,不经意间的一次交流,可能就是院士与院士之间的对话。

  樊春海长期致力于DNA研究,此次演讲题目是“核酸信息材料:BT-IT交融发展带来的无限潜力”。面对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如何介绍这项前沿科技,既能让大家明白自己的研究内容,又能经受得住专业眼光的考验,这是摆在樊春海眼前的挑战。

  从科学史上对“科学”的定义谈起,樊春海先是引导大家进入“交叉学科”的世界;“DNA就是纳米级的磁带”“DNA合成和基因测序,就是传统数据存储的读和写”“DNA的4种碱基就相当于二进制的0和1”……他再用一组组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了解生物信息技术的原理。

  通过详细的数据图表,樊春海进一步讲解DNA存储对比硅储存的优势,分享用生物技术解决信息问题的研究思路。

  很快,台下听众的“专业好奇心”便被激发出来,在提问环节,举手者众多。“如何在体外保持DNA稳定性”“DNA合成成本问题如何解决”“基因测序错误率高,如何实现纠错”,各领域专家所提问题直击关键,与其说是在“问”,更多的是在“考”,面对技术细节,一丝不苟,严谨求实。

  与樊春海聚焦前沿科技不同,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的报告更加“接地气”,主讲“菊花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一朵小菊花,如何孕育出观赏、饮食、保健、美妆等大产业?南京农大培育出“南农菊花”,又是如何助力贵州麻江、湖北麻城、青海乌兰等地脱贫攻坚?一番演讲,让人们感受到了科学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

  有参会者表示,“从一纳米之微的DNA,到一亩见方的菊花田,这场报告会的计量级跨越10的11次方,显示出九三学社人才汇集的广度”。

  互动、交流、探讨,学无止境、学以致用——一场科学家为科学家做的“科普”报告会,承载的是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腾飞 报道)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