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明 辉映丝路

发布时间:2024-12-05 12:53:10 来源: sp20241205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数千年来留下了诸多璀璨的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外联合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遗迹修复,举办文化艺术展览,让丝路遗产焕发新光彩。本期“‘一带一路’艺旅绽放”系列报道约请考古学家、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工程师、文博摄影师等讲述他们的亲历故事。

  

  联合考古探遗珍

  王建新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沿线留下了很多宝贵遗产,亟待考古发现和研究、保护。从2009年开始,我进入中亚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我们与中亚、南亚各国在考古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境内有许多丝绸之路相关遗迹。中乌联合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是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30周年,中乌两国共同发行了一套《中乌丝绸之路考古》纪念邮票,以考古发现的文物图像反映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邮票中的安伽墓围屏石榻是在陕西西安发现的,石榻上的浮雕刻画了北周时期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在长安(今西安)生活的场景。粟特人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古老民族,以擅长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邮票中还有一幅壁画是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弗拉西亚卜古城遗址发现的,撒马尔罕是粟特人的故乡,壁画上有唐代中国人泛舟的生动场景。

  我的学生巴哈来自撒马尔罕,2015年来到西北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2019年成为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巴哈的博士论文选题是“阿弗拉西亚卜遗址研究”。他跟我说,要继续发掘这幅壁画背后的故事,希望能为乌中两国共同开展这个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这些年,我们在国外进行考古工作,收获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考古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当地人民的善良与热情,有些地方的居民会用中文说“你好”,政府官员也会对中国考古人员竖起大拇指。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东北部,是史书记载的大宛古国的所在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各有盆地的一部分。2019年,在我们的倡议下,围绕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工作,中、乌、塔、吉学术机构共同建立了四国多边合作与交流的联合考古工作新机制。今年9月,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费尔干纳盆地考古2023年度四国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绵亘千年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人民与中亚人民的友好往来、互学互鉴。今天,越来越多中国考古工作者走出国门,与国外专家一起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丝绸之路把我们再次连在了一起。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丝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谱写出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新华章。

  (作者系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本报记者刘发为采访整理)

  

  丝绸遗产焕新彩

  赵  丰

  2015年,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览在浙江杭州举办。配合此次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举办了一场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收获颇丰,希望把这种学术交流固定下来,于是成立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如今,联盟已形成涵盖17个国家、43个成员的国际合作专业网络,其中,国(境)外成员32个,占成员总数70%以上,成为研究世界丝绸历史、传播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重要学术团体。

  2020年6月,首届“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活动期间,13个国家合作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项目启动,这是文化遗产领域首个由中国学者发起、主导,多国共同实施的重大学术项目。2022年12月,“锦秀·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进行演示,得到专家高度评价。该平台汇聚了99个国家的12915条丝绸相关遗产数据,建立了世界丝绸遗产知识图谱,提供多语种、可视化服务,通过在中国、意大利、捷克、泰国、法国等国家的示范应用和个性化展示,实现多领域国际学者的共享共创,推动丝绸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2021丝绸之路周”上,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国内外40余家博物馆推出“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博资源互通共享,推广数字策展理念。“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已举办两届云上策展大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校、博物馆和广大设计师关注和参与,去年云上策展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为伦敦大学研究生,今年的大赛有中意高校学生联合组队获奖。

  “2022丝绸之路周”邀请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宾国,中国丝绸博物馆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博物馆合作举办“丝绸与丝路:从杭州到撒马尔罕”展览,该展览长期落户撒马尔罕。展览中展示的唐代石国使者服饰,是根据撒马尔罕阿弗拉西亚卜遗址大使厅壁画复原制作的。

  “2023丝绸之路周”的主宾国为匈牙利。匈牙利布达佩斯应用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匈牙利贵族服饰首次来华展出,中国丝绸博物馆策划的“超越历史和物质——中国丝绸艺术精品展”将于10月亮相布达佩斯。丝路珍宝在当代焕发灿烂光彩,丝路精神鼓舞着我们携手前行。

  (作者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本报记者邹雅婷采访整理)

  

  以“展”为桥心相通

  苏  丹

  2019年12月,“途·象:‘上合组织’成员国肖像画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7个国家80余位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齐聚一堂,汇成一幅缤纷美丽的人文图景。

  展览以“途·象”为主题,“途”是交通道路,“象”指文化气象通过人的面孔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来。丝绸之路自古就是连通世界、促进交流的通途。参展国家既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通过艺术图像呈现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是一种加深了解、增进互信的方式。

  这个展览由我和徐虹老师担任总策展人,每个国家又有一个分策展人。总策展人确定主题,分策展人按照主题选择最能代表本国文化气质和艺术水准的作品。展览筹备历时两年多,组织过程艰难复杂,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参展作品的艺术水准和题材的丰富性都超出预期,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也反映出共通和联系。例如,哈萨克斯坦画家阿斯哈特·艾哈迈德亚洛夫创作了布面丙烯画《孔子》,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乌兹别克斯坦分策展人索比尔·拉赫麦托夫说,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和平、理解都是通过文化交流实现的。“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倡议,也是文化上的倡议,在这个展览中我们能感受到开放包容、心心相通。

  2021年2月,“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展亮相清华艺博,展出70余件印尼现当代艺术代表作品。与中国相似,印尼现代艺术发展与其社会变革历程息息相关,左派艺术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印尼当代艺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个展览了解印尼现当代艺术发展变迁的历史和现状,能让我们开阔眼界、获得启发。展览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印尼一些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跟我联系,希望后续开展更多合作。

  2022年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意大利马西莫和索尼娅·奇鲁利基金会共同举办“未来派的宇宙”展览,这是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系列活动之一。自2006年我带着清华学生去米兰参加展览以来,这些年我参与了数不清的中意文化交流活动,见证了中意合作不断加深、变广。文化艺术交流是各国之间交流的最佳桥梁,“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动力。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曾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本报记者邹雅婷采访整理)

  

  文物交流促相知

  黄  翼

  我是一个热爱博物馆、热爱历史的人,过去十几年里,走遍了世界各地几百个博物馆和世界遗产地。不同国家自然风貌千姿百态,人文历史绚丽多彩,深深吸引着我。而旅程中一个个细节又令我这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和茶胶寺是由中国文物工作者修复的,马尔代夫的大桥上挂着中国施工方的牌子,在土耳其乘坐的大巴是中国制造……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广泛,我在异国他乡能看到这么多美景,背后有祖国的一份功劳。

  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这几年我在国内欣赏到更多国外博物馆的珍宝:在北京看到来自叙利亚的精美壁画,在四川成都欣赏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华丽金饰,在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上看到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巩义窑青花盘、扬州江心镜……

  参观“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展览时,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瓷片吸引了我。它看上去像是宋代油滴盏残片,这只盏可能通过丝路贸易来到遥远的大马士革,如今它又作为文明交流的信物回到中国展出。瓷片上的油滴纹仿若寒夜飘雪,不知道很少见雪的大马士革人有没有被这来自千里之外的“雪”打动?

  文明的交响跨越种族和地域,历经千年依然动人心弦。期待未来能在世界各地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也期待更多来自异域的文明珍品走进中国。

  (作者系文博摄影博主“动脉影”)

  

  援外文保续新篇

  金昭宇

  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的吴哥古迹是高棉王国的重要历史遗迹,1992年以濒危遗产的形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王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起“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参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自1998年开始承担周萨神庙修复项目起,就派遣国内顶尖的文物保护人员赴柬工作。2008年周萨神庙项目完工,2010年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启动。

  2013年,当我第一次来到吴哥古迹,看到这些恢弘伟大的建筑,心中非常震撼,深感我们的工作责任重大。茶胶寺是阇耶跋摩五世国王的国寺,用砂岩石建造而成,每一块石构件相互咬合,严丝合缝。我们要对塌落的石构件进行寻配,将它们精准归位,还要复原一些精美的石刻。当地气候高温多雨、复杂多变,施工场地狭窄局促、树木丛生,修缮的同时还要保障部分区域对游客开放,给施工带来了很大挑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柬团队团结协作,相互学习。我们对当地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习俗,秉持“真诚关心、务实担当”的态度,与当地维修工人、古迹守护人员及警员、古迹周边商户、驻地雇员等建立了友谊,他们对中国人帮助他们修复古迹心怀感激。我们向周边商贩买椰子,他们会给我们优惠价;工人会把他们捞的鱼带给我们吃,家里有喜事也会邀请我们参加宴席。

  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于2018年竣工,获得柬方高度评价。我们在与柬方共同提升、发展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的同时,通过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柬双方开展了更为紧密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2018年,中柬政府完成了王宫遗址修复项目政府间换文,确认了王宫遗址修复项目立项。柬埔寨将吴哥古迹核心区的王宫遗址交给中方修复,是对我们既往工作的肯定和技术实力的信任。王宫遗址修复项目2019年开工,预计于2030年竣工,项目内容包括文物建筑修复、考古研究、石刻保护、实验室建设、展示中心建设、环境整治和遗址展示等。目前,项目正处于考古和修复方案设计阶段,即将进入修缮工程实施阶段。我们将带着丰富的文物修复经验、先进的文保理念和技术、高度的敬业精神投入项目,续写中柬友好合作的精彩故事。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师、中国—柬埔寨政府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成员。本报记者邹雅婷采访整理)

  

  版面统筹:刘  泉  罗  兰  郑  娜  尹  婕   

  版式设计:徐嘉伟  潘旭涛  杨雨千

(责编:刘叶婷、徐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