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3:57:14 来源: sp20250108
2024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下简称“诺奖”)已经花落各家,但关于诺奖的讨论仍在继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24年多位诺奖得主都曾经获得过发明专利。物理学奖得主拥有“解决神经网络过拟合问题的系统和方法”等专利,化学奖得主拥有“确定蛋白质结构的机器学习方法”“使用深度学习构建蛋白质功能位点”等专利,而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拥有“调节RNA干扰的组合物和方法”的专利等。分析2000年以来全部诺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可以发现,物理学领域接近50%的得主获得过专利,生物学或医学领域有70%左右的得主获得过专利,化学领域这个数据则超过了80%。综合来看,诺奖得主成果的“专利化”倾向明显。
深入分析这些诺奖得主的科研活动和专利,可以发现他们搭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桥梁,使得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最终转化为重大原创性发明。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观点,这一类型的科研活动属于技术科学研究的范畴。而此类研究中所获得的专利,也可被认定为“基于技术科学的发明专利”。“技术科学”是钱学森先生创立的本土化科技创新话语和思想。技术科学思想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在以基础科学为源头的科技创新链条中,技术科学承担起桥梁和中介作用,使得科学理论和发现能够最终转化为工程科技应用,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由此得以贯通。
在我看来,诺奖得主成果的“专利化”趋势本质上是诺奖成果“技术科学化”趋势的直观反映,技术科学领域正在成为诺奖的“富矿”。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科技创新的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历史经验显示,技术科学思想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结合诺奖成果的“技术科学化”趋势可以判定,技术科学的时代价值越来越凸显。提高对技术科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创新功能,理应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任务。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当今科技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和技术科学的桥梁中介作用,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贯通,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