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3:48:55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社 合肥2月1日电 题:安徽绩溪跨界融合传承非遗手龙舞
作者 储玮玮
“腰背挺起来!”“龙头举低一点!”“神情要到位!”……农历甲辰龙年春节前夕,走进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上庄村,手龙舞市级非遗传承人曹密华正在教11岁的孙女曹苏晨舞手龙,祖孙俩手持彩色小龙,舞动间龙头起伏龙尾摇摆,默契十足。
据介绍,手龙舞原名“小龙舞”“芦水手龙”,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时期。每逢传统节日,当地百姓便用篾和彩绸扎制小龙,供孩子擎舞游玩,传递“子嗣兴旺,望子成龙”之愿。2014年,手龙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月24日,安徽省绩溪县,曹密华正在教11岁的孙女曹苏晨舞手龙。储玮玮 摄曹苏晨是曹家第四代“小龙人”,曹密华的父亲曹武根是手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重拾扎龙技艺的手艺人,绩溪县的手龙几乎都出自曹武根之手。年少时舞龙,年老时扎龙,他与手龙打了一辈子交道。
今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曹苏晨学习手龙舞已有一年多。她说,自己每天都要做俯卧撑和跑步等体能训练,早上花一个小时练习舞龙,常常练完背上一身汗。
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小小年纪的曹苏晨如今舞起龙来有模有样。过程虽然辛苦,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始终记着祖辈们的话:“好好学习手龙舞,以后教更多的人。”
1月24日,安徽省绩溪县,曹密华正在制作手龙。储玮玮 摄在曹家小院里,有一间“手龙工作室”,扎竹篾、剪龙鳞、按龙珠……一张台面,一把椅子,从前这里坐着曹武根,现在是曹密华。春节前,曹密华要赶制修补30条小龙,为县里小学手龙舞表演做准备。
“以前有草手龙、纸手龙,后来以布手龙为主。”曹密华说,扎一条小龙需要10天,最难的部位是龙头,竹篾选用生长两年的毛竹最佳。怎么扎才能对称、什么材料更显饱满都有讲究。
曹密华介绍说,手龙舞演员多为十一二岁孩童,男演员剃“瓦片头”,赤上身系红围兜,下身穿马裤。女演员扎羊角辫,穿彩色短袄裤,撑一条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表演时,有“双龙戏珠”“群龙争珠”“盘龙”“腾龙”等舞蹈场面。
1月24日,安徽省绩溪县,曹密华展示父亲曹武根生前制作的龙头。储玮玮 摄绩溪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宋多健说,龙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也被称为“龙的传人”,从古至今,龙被视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祥瑞之物,是中国“四灵之首”。
“手龙舞是一项结合武术、舞蹈、民乐等多种传统体育、艺术于一身的民俗文化活动。”宋多健说,近年来,非遗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大巡游”等活动的举办对非遗传承起着积极作用。在绩溪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游客还能沉浸式参观。
如今,绩溪县已有3所小学设有手龙舞传承基地,第4所小学传承基地正在申报中,少年宫也开设手龙舞相关课程。截至目前,该县手龙舞“小龙人”数量达200多人。(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