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2:02:23 来源: sp20241105
殷一凡与工人一起装运树苗。 白国才摄
殷玉珍。 参萨尔摄
殷玉珍(左)为殷一凡(右)讲解如何种树。 白国才摄
毛乌素变为“绿乌素”。 本报记者 卫 庶摄
“看,这是我的‘美国弟弟’种下的第一棵树,是我教他种的,长得不错。”殷玉珍仰头指着绿色大道旁一棵昂然挺立的樟子松说。
这是林海中一条笔直的路,殷玉珍称之为“绿色大道”。
徜徉其间,樟子松、油松、杨树、杨柴、花棒等千万株草木仿佛向她招手冲她乐:“你好啊,殷玉珍!”
这片殷玉珍倾注了39载光阴打造的“绿色王国”里,每一株草木既是她疼爱的孩子,也是她知心的老友,更是扎根在毛乌素沙地上与她并肩战风斗沙的卫士。
殷玉珍口中的“美国弟弟”就是殷一凡,本名叫唐纳德·阿什顿·琼斯,今年33岁,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2015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任英文教师的他背着行囊走进毛乌素沙地,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找到“治沙劳模”殷玉珍拜师学种树。
“当时我特别自豪,能够影响到一个美国青年千里迢迢来种树,提升保护地球的意识,再一次感觉自己的汗水没白流。”殷玉珍说。
“来的时候干干净净,走的时候一塌糊涂”
“你们每天早晨几点起床种树?”殷一凡问。
“4点钟。”殷玉珍答。
“哇!”殷一凡感叹时间太早了。
“你能起来吗?”殷玉珍问。
“能!”殷一凡信心满满。
戴上凉帽和手套、蹬上运动鞋,第二天一早,殷一凡随殷玉珍的种树队伍来到沙地里。他望着一株株青翠的樟子松苗问:“为什么要种樟子松?”殷玉珍告诉他,樟子松生长快、耐干旱、耐瘠薄、耐严寒,是防风固沙、改良沙地的一把好手。
“那我也要种植樟子松!”殷一凡拿起铁锹,在殷玉珍的指导下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棵树。树坑要挖多深多大,如何将树苗固定,浇水覆沙有哪些注意事项……殷一凡迅速掌握了种树要领。熟练之后,他一个人一天能种下50多棵树。
“他和我们一起种树挺卖力的,干活很实在,做事很专注。起初我不确定他种下的树符不符合标准,能不能活下来。没想到,这些树成活率很高。他来帮我种树,我要给他发工资,他没要。”在殷玉珍眼中,殷一凡的做事态度和她很像,“要么不做,做就做好。”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横跨蒙陕宁三个省区,总面积达7050万亩,曾经寸草不生,吞良田、埋房屋,“危”名赫赫。
而殷玉珍的家,就在这片沙地的腹地,也是最难治理的地带。
“一望无际的沙子,看不见一点绿色,也看不见一个人影儿。房子小得站两个人就显得很拥挤,没吃没喝。”殷玉珍诉说着39年前从老家陕西省靖边县刚嫁到今天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的情景。
当年的情形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满目苍翠,向人们展示着这个东方女性不屈的灵魂,记录着她与毛乌素沙地死磕较量创造的绿色奇迹。
时至今日,毛乌素沙地在内蒙古境内的治理率达到75%。殷玉珍的7万亩林子,正是目前中国实施的全球最大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部分,融入到祖国茫茫万里绿色长城中。
“第一次见到殷一凡,印象中他是个高高瘦瘦、白白净净的漂亮小伙子。我带他到林子里转了一转,他眼睛瞪得大大的,双手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赞叹,很了不起!很了不起!”殷玉珍回忆说。
那一年,在毛乌素沙地种了几天树后,殷一凡皮肤晒黑了,胡子变长了,衣服蹭脏了,连眼睫毛上都挂了一层灰尘。用殷玉珍的话来形容,“来的时候干干净净,走的时候一塌糊涂。”
“太累了!太不容易了!她这么执着地为保护地球作出努力,我特别受鼓舞。”虽然累,但殷一凡下定了决心,要学习和传承殷玉珍的种树治沙精神,多为地球种下一片绿。
欢喜梁上真欢喜
登上高高的欢喜梁,绿色林海尽收眼底,注视着脚下的“千军万马”,殷玉珍气定神闲。一阵大风刮来,并无沙尘扬起。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曾经的小树苗已成长为高大的森林卫士。它们筑起坚固的绿色堡垒,将风沙牢牢固住,使其再无法“兴风作浪”。
欢喜梁,曾是附近这一片最高的沙山,沙坡陡峭,治理难度大。那一年,殷玉珍赶着一头快下牛犊的母牛,向这个沙梁发起冲锋。
“牛驮了4捆树苗,我背了2捆。我抓着牛尾巴用力向上爬,牛一使劲,一头小牛呱呱坠地,我一看,是头小母牛。那次种的树也都成活了,心中欢喜,就把这道沙梁命名为欢喜梁。”说起欢喜梁名字的由来,殷玉珍仍是禁不住地欢喜。
欢喜梁只是殷玉珍7万亩“绿色王国”的一角。年复一年,她踏遍了这里每一道沙梁、每一处沟坎。“大西瓜梁,是我在那儿植树时,带了个大西瓜在梁上吃了。七八树湾,是因为那里以前长着七八棵树……”这些随意又形象的名字,见证了一路的艰辛与悲欢。
“干,就有一线生机;不干,就一直穷下去。”“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把我欺负死!”殷玉珍与沙漠的这场战斗,持续了近40年。
为了得到更多的树苗,殷玉珍的丈夫白万祥外出打工,养猪、养羊、盖房子,什么都干。殷玉珍则在家起早贪黑地种树。累了躺在沙地上歇息,饿了点一把干枯的沙蓬烤窝头吃。孤寂的沙漠里,没人跟她说话,她就跟树说话。
以为付出就会有回报,可沙漠的残酷难以想象。一场大风过后,刚种下的树苗被连根拔起,历时3个月没日没夜挖好的水渠被黄沙掩埋,了无痕迹。
在沙坡上哭一场,擦干眼泪继续埋头干。在经历无数挫折后,她摸索出了沙地种树的方法。树种下后,周边种上灌木,外围再用沙柳、柴草做成沙障,层层设防,每栽下一片树木就巩固一片土地,一步步扩大绿化面积。“我现在就是种树治沙专家,只不过没有本本。”殷玉珍笑言。
漫步在林子里,脚踩在落满厚厚松针的地上,松软舒适。低头细看,地面已经形成了黑色的土层,向下挖去,挖出的不再是松软的沙土,而是结实、有一定硬度的土壤。“沙子变成土壤了,再过几年就能种庄稼了!”殷玉珍激动地说。
殷玉珍,不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毛乌素的命运!
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的7万亩绿洲,改善了当地环境,改变了气候,改良了土壤。比拖拉机声音还大的风没有了,埋人的沙尘也没有了。樱桃、桃子结出丰硕果实,有机小米卖到45元一斤。“毛乌素变成了‘绿乌素’‘金乌素’!”殷玉珍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我体会得可深刻了。”
2019年,国外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1/4来自中国。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的绿色长城,也成为世界的绿色长城。
中国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绿色传奇,殷玉珍的事迹也被广泛传播。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女杰……各种奖项、荣誉如潮水般向她涌来。
2014年,殷玉珍治沙的第29个年头,在中国哈尔滨一家披萨店里,她的治沙故事纪录片被美国青年殷一凡看到。漫天的黄沙、身背树苗的殷玉珍、绿树成荫的沙漠新貌,纪录片里的场景使他大为震撼、激动无比。“我要跟她学种树,改变自己,改变地球!”这个念头一下子钻进脑海,挥之不去、反复跳跃。
此后的10年间,殷一凡多次在植树季节来到毛乌素沙地,与殷玉珍共同栽种下一抹抹新绿。至今,他已经在这里种下2000多棵树。
“我们要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
2017年,殷一凡把妻子也带来了,“想让她了解我为什么喜欢这里。虽然我与殷玉珍来自两个国家,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被同一轮太阳所照耀,我们都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我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地球变得更好。”
除了种树,这一年,他和妻子在殷玉珍的引荐下,来到了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河南学校与师生们进行交流互动。“我想让我们这里的孩子也见一见外国来的年轻人,多了解一些外面的世界。孩子们见到他们很开心,他们也非常感动。”殷玉珍说。
“我可以当你的弟弟吗?”从河南学校出来后,殷一凡问殷玉珍。
“可以呀!”她答道。
“我想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也姓殷,好吗?”他问。
“好呀!”她说。
“我叫殷一凡行吗?”他问。
殷玉珍用“凡”的同音字“烦”逗他:“行啊!但是请你不要烦我,好吗?”
殷一凡笑了:“好的!My sister,我的姐姐!”
从此以后,同姓的中国姐姐和美国弟弟的绿色奇缘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殷一凡与殷玉珍及乡亲们因种树结下了深厚情谊。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大家交流,他特地报了一个中文学习班,每天努力练习中文。
2024年4月4日,又是一年植树季节,殷一凡从北京出发,乘坐了近9个小时火车抵达了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再乘坐汽车前往30多公里外的殷玉珍家。
“变成老家了!这是我在中国的老家!”站在熟悉的林海间,殷一凡发出感慨。
这次见到殷一凡,殷玉珍觉得这个“美国弟弟”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不仅会说普通话,还学了一些当地方言。树也种得越来越利索,已经成了一个熟练工。
而在殷一凡眼中,毛乌素沙地正在一年年地发生着变化,更多绿色在延伸、更多鸟儿在欢叫、更多动物在漫步、更多人们在奋斗。
“站在林海高处向远方眺望,能够看到风力发电机和光伏板。可以感受到新能源产业正在发展,毛乌素沙地正在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这是我喜欢看到的。”殷一凡表示。
今年春天,殷玉珍的孙子白芸赫第一次见到了殷一凡。这个12岁的少年与殷一凡一见如故。两人一起用白菜喂鸵鸟,一起在林间奔跑嬉闹,有着说不完的话。
殷一凡反复跟白芸赫说:“你奶奶是个特别了不起的人,我被她种树的精神所感动。我们都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她一直种树,我也要一直种树。”
“我们要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共同保护大自然,共同呵护好地球这个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这是美国青年与中国少年之间的绿色约定。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守护好共同的地球”
殷一凡当然不是第一个到毛乌素沙地治沙的外国人。
数年来,殷玉珍在毛乌素沙地写就的美丽中国故事感动了全球,更多的国外友人慕名而来。
“这些树长得多‘拴正’!多希望他能再回来看一看。”站在一片杨树林里,殷玉珍提起了一位她多年来念念不忘的美国友人——赛·考斯基。
20多年前,当时在河南省一所高校任教的赛·考斯基通过一个电视节目得知了殷玉珍的事迹,被这位坚韧的中国女人在大漠中创造的绿色奇迹所震撼和感动,他通过北京的一家基金会给殷玉珍捐赠了5000美元用于种树。
这对殷玉珍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她用这5000美元买了数万棵优质树苗。不到一个月,当赛·考斯基前来殷玉珍家拜访时,看到这批树苗已经陆续在沙地里安家,十分欣喜。如今,这数千亩林地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见证着毛乌素沙地的绿色蝶变、绿色坚守,讲述着地球村上的绿色情谊、绿色担当。
沿着殷玉珍的绿色大道一路前行,路边的树林中,有4棵樟子松格外挺拔,刻有“保护生态造福人类”的石碑记录了一段深厚的异国缘分,也镌刻着保护共有家园的深刻情感。
那是2006年前后,殷玉珍的故事再度被拍成纪录片、写成书在韩国播放、出版。一个韩国小孩看到后,深受触动,他向妈妈提出要把压岁钱全部捐给殷玉珍用于种树。赞许儿子的想法,这位韩国妈妈立刻给远在加拿大工作的爱人打电话。全家人一拍即合,经联系韩国当地电视台导演确认后,一家四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内蒙古。“太不容易了,为了地球、为了人类,你作出这么大的贡献。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守护好共同的地球。”
此后,韩国这一家人几乎每年都会来内蒙古,看望殷玉珍,给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浇水,捐出钱款资助殷玉珍种树。
沙漠占据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3,威胁着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1/5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沙尘不需要护照就能跨过国境线,荒漠化治理也不是一国之事,越来越多的“地球村民”主动加入到防沙治沙的行动中。
毛乌素沙地,不再是一座孤岛。殷玉珍,早已不是孤独的一个人。
39年,从最初的无际黄沙到现在的无边绿野,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沃野田畴,这不是一个殷玉珍的福祉,而是千千万万人的福祉;这也不是殷玉珍一个人的毛乌素,而是大家的毛乌素。殷玉珍的治沙模式已经具有了世界意义。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