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4-11-22 12:10:05 来源: sp20241122

  这样的瞬间令人振奋:中国人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标注中国高度;“奋斗者”号万米极限深潜,刷新中国深度;港珠澳大桥联通三地,显示中国速度。

  这样的数据令人自豪: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5G基站总数330多万个,高速公路、高铁、5G网络规模等稳居世界第一。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上天入海、探秘宇宙,一项项接连问世的重大工程,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国之重器,彰显新时代工程科技创新活力、实力。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工程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展示大国气象,工程科技托起重大工程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眼”巡天、北斗指路、动车飞驰、C919翱翔……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科技托起一项项重大工程。

  工程科技支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岭南冬日天朗气清,伶仃洋上烟波浩渺。

  2023年11月,长达24公里的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约6.8公里、双向八车道,建设世界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是深中通道工程的难中之难。

  建设团队创新性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32节巨大钢壳沉管水下“牵手”。为顺利安放沉管,工程科技人员自主研发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深中通道以“桥、岛、隧、水下互通”集群工程,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世界首次高铁下穿机场航站楼、世界最大的无结构缝一体化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融合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山东港口青岛港建成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新时代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口、中国机场建设有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从蓝图变为现实,工程科技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擦亮中国制造“国家名片”——

  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长江上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攻克发电机组结构、水力设计、发电机通风等技术难题,研制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这座超级水电站让中国水电的“国家名片”更加闪亮。

  重大装备,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竞争力的有力证明。

  徐工2600吨全地面起重机,人称“全球第一吊”,这背后是从发动机到液压油缸、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升级;

  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应急救援的利器,这架飞机展现的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硬实力,背后是从设计、制造再到总装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锻压机、盾构机等接连下线,工程科技创新铸就大国重器,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广东江门,一座巨型实验装置正在抓紧建设。

  拥有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成运行后,有望首次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

  安徽合肥“科学岛”上,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开展新一轮物理实验,朝着更高目标发起挑战。

  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等条件和各种尖端技术于一身,2023年4月,该装置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新时代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刻下一个个中国创新高度。

  增添发展动能,工程科技助推产业创新

  2024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航第四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入列,国产大飞机常态化、规模化商业运营稳步推进。

  1月7日,上海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安全泊港,完成商业首航。

  国产大飞机起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设计研制C919,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航空工业发展增添新引擎;打造“爱达·魔都号”,联动和管理361家全球供应商、1105家二级配套企业,我国造船工业整体再上新台阶。

  重大工程与产业发展相向而行,正是工程科技创新强大牵引力的生动写照。

  提速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河南焦作焦煤千业水泥公司,5G智能调度中心内,工作人员手持操作杆面对电脑屏幕“挖矿”。

  屏幕另一边,只需8分钟,一辆无人驾驶运输车完成石料装载。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运输车按设定好的路线,自动到下料口卸料。矿道上,满载矿石的卡车行驶井然有序,一台台自动组队,钻、铲、装、卸一气呵成。5G赋能,无人矿山智能采矿节省了人工成本,保障了生产安全。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折射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图景:

  凭借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技术,生产线装上“火眼金睛”,360度完成对目标零件的采图、分析、分类,质检效率提高10倍以上;

  凭借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大脑”,制造工厂根据数据精准报价,科学测算每道工序时间,排产时间从平均4个小时压缩到半小时。

  动能转换提速,传统行业向高精尖升级迈进。

  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北京中关村亦庄园,打开手机上的应用软件,输入目的地,轻点几下,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很快来到身边。行驶期间,屏幕上的车辆速度、轨迹和道路环境三维信息等清晰可见。

  人工智能、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技术加持,自动驾驶开辟交通出行新路径。汽车智能化驱动电动化,电动化承载智能化……抢抓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新机遇,先行一步布局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构建系统完备、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条。

  以新技术开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工程科技是关键一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

  着力改善民生,工程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工程科技,铺展开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图景,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创新红利不断释放,增进民生福祉。

  从环境保护到食品安全,从守护生命健康到便捷交通出行,新时代以来,工程科技创新红利不断释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厘清重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用数字孪生“智慧大脑”监测河道水质、水位等信息,水污染治理更加科学高效……工程科技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加速发展……工程科技创新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研发植物性农药,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数字技术赋能,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工程科技创新让人们畅享舌尖上的美味。

  ——创新持续走向深入,满足民生期待。

  “用热自主可调”,这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供暖系统带来的悄然变化。工程科技创新持续走向深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惠民成果。

  吞服一粒小“胶囊”,15至30分钟便可完成胃部检查;时间分辨率突破200皮秒,新一代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精准识别病灶……一系列医疗技术前沿创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构建无缝隙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数值模式体系,24小时预报中国东部区域仅需30分钟左右,气象预报越来越精准……一系列防灾减灾技术探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杂交水稻新品种帮助马达加斯加农民提高粮食产量,菌草技术带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农民脱贫致富,先进节水灌溉系统助力破解埃及农业发展干旱缺水难题……中国工程科技创新不断为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桥梁,从航天梦到大飞机梦,一路行来,工程科技砥砺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汇聚起复兴路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

  “十四五”期间,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关键技术研发;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上月球……一张张时间表,彰显我国工程科技迈向尖端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新征程,攀登新高峰,新时代的中国,工程科技创新大步向前!

  (本报记者喻思南、吴月辉、刘诗瑶、谷业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0日 02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