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育才 以成果助农

发布时间:2024-11-05 21:44:53 来源: sp20241105

原标题:以实践育才 以成果助农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有着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已发现的中药材有8800余种,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云南中医药大学扎根田间地头播撒知识的种子,培养出一批批中医药人才,接续书写中医药的传奇故事,以科研助推云南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小草果变成“金果果”

   草果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被当地群众称作“金果果”“红宝石”。2020年底,怒江绿色香料产业研究院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共同建起怒江州第一个州级专家工作站,云南中医药大学师生来到怒江峡谷,以科研力量助力怒江草果产业发展。

   “种植户们缺乏对植株类型相关知识的了解,这影响了草果的产量。”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杨耀文说。提升草果上举型植株的比例,就可以提高草果的产量。“当地种植户把上举型植株和下垂型植株分别称作‘母株’和‘公株’,当我们用他们的说法向他们科普时,接受度也变高了!”

   三年来,杨耀文带领团队扎根怒江峡谷,聆听农户们的困惑与需求,为怒江州的草果种植户、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开办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草果的生物学特征。除了实打实地帮助当地种植户提升草果植株的结实率与品质,杨耀文及其团队还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草果核心种质构建及其栽培起源研究”,希望在未来培育出一两个新品种。

   像杨耀文团队一样,在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深入省内各个中草药种植区,以专业知识助力当地中草药发展。

  科研成果转化成群众致富“金钥匙”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团队的科学指导下,多个专家工作站所在地的中草药产量和品质迎来双提升,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北斗乡是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季鹏章工作站的所在地。十年来,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师季鹏章带领项目组扎根永平,致力于滇黄精、滇重楼、天麻等中药材种植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其参与的科研项目“三七和滇重楼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中药材种植加工已发展成永平县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培育当地中草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们增收致富的关键。”季鹏章说。十年来,专家工作站长期指导当地企业和农户种植滇黄精、滇重楼和白及等中药材,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00余人次,年实现经济效益2400多万元,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

  将中医药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云南中医药大学坚持在实践中育才,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怒江峡谷边,去往迪庆高原上,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以前学生们大多是做基础性研究,但现在需要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不仅要协助企业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而且还要有可操作性。”云南中医药大学高级工程师李学芳说。在她的团队中,一位研究生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在木箱工艺流程方面作出了一些成果。“同学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也锻炼了与人沟通等多种能力。”

   除了定点专家工作站外,学校中药学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协助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等单位获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8项;中药学院马云淑教授团队研发3个医院制剂并获批应用于临床,基于医院制剂香芩解热颗粒研发新药;中药学院饶高雄教授团队围绕中药材“优势品种”“道地品种”发展,着力解决技术、市场、种植等问题……“我们希望围绕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的产品技术开发工作。”饶高雄说。

   “我们充分发挥云南生物医药资源优势,坚持以实践育才,以成果助农,助力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云南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中医药为主体、民族医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发展之路。”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表示。

   (记者 阮紫嫣 张 勇 徐鑫雨)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