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5-01-04 07:59:35 来源: sp20250104

在云南,山水之间、花海之中,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成为新“邻居”,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样本,这既有大自然的眷顾,更有人们对生态的呵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里,有一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今年以来,紫荆木、银缕梅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园内陆续首次开花,标志着迁地保护的初步成功。”昆明植物园副主任牛洋说。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形式之一,昆明植物园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截至目前,昆明植物园(含丽江高山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125种,花朵似粉色五角星的滇桐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采集种子,先后繁殖了1700株苗,部分留在昆明植物园里做迁地保护。现在迁地保护的滇桐已经开花,部分种类能正常结实,这也意味着它的灭绝风险基本消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静说。

由于滇桐栖息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杨静和团队创新保护方式,将苗木分发至护林员和农户手中,让他们自由选择种植于自家屋旁或林地周围,增加滇桐的野外个体数量。如今,滇桐已被调整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2年版)》。

滇桐拯救保护所取得的成效,是云南省开展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取得众多成果的代表。云南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已建立3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共迁地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61种共10万余株、回归定植16种共3万余株。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2021年,“短鼻家族”野象北上南归之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通过加强科研力度、加大保护管理资金投入、开展救护和繁育等一系列举措,过去近40年间,我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从180头增至300头以上。

野象监测员跟踪象群,无人机和红外相机寻象……云南省建立起24小时不间断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预警信息通过微信、广播等方式及时推送,减少人象相遇产生的风险。目前,以保护热带雨林、加强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等为主要目标的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建立跨境保护制度、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推进亚洲象科学研究等工作也在有序开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云南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种类均占全国50%以上。率先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划定自然保护地330多处……近年来,云南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绩单亮眼。

维护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要。2007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昆明建成并投入运行,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我们已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万余种30余万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1万余种约10万份。这为更加安全、高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伊廷双说。

基于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云茶、云菌、云果等高原特色农业,食品、生物制药、绿色能源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得到大力培育和发展。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么等新寨的飘海鸟塘,自建立以来已记录80余种鸟类和野生动物,吸引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前来打卡。当地村民从交通、住宿等服务中获得收益,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云南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营造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上新台阶。”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徐红梅 董丝雨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