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2:52:50 来源: sp20241125
种子经纪人的坚守与责任,返乡创业者的勇气和创新,台湾青年团队的融合和圆梦……在三明,推行“人才回引、乡贤回归”,支持青年就业创业、敢于创新的真诚和热情无处不在。
三明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传承,更需要精神信念的传承,他们是三明最宝贵的财富,见证过三明巨变,也必将创造三明新的未来。
老一辈的坚守
20世纪70年代,建宁先后选派了近千名农民和农技人员到海南“南繁基地”学习杂交水稻制种,黄坊乡将上村村民何火明就是其中之一。此后,建宁制种业驶入“快车道”,外地种商开始在建宁当地寻找代理人,也就是行内说的“包工头”。
“我算是最早一批的‘包工头’,负责领取制种任务再联系农户生产。”何火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包工头”需要对交付的种子数量和质量负责,需要全程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监督制种关键技术落实和质量把控流程,成为建宁制种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00年,中国第一部种子法出台,持证种业公司可以在全国开展业务,“包工头”何火明成了“制种经纪人”。
今年50多岁的胡长春也是建宁众多制种经纪人中的一个,30多年的付出让胡长春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如今,他手上管理着1000多户农户,制种面积有2万多亩,每年生产的种子有30%销往越南等。
“制种业缺少年轻人,哪怕在建宁,大多是‘种二代’。”何火明和胡长春最希望的是,看到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
“一身本领不歇,一片丹心未改”的不只有何火明和胡长春。“辛苦是肯定的,普通机件加工要站立8个小时,基本没有休息。我的标准是(工件)精准精确度能达到99.99%,就不会只达到99%。”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乐)半固态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师陈冬生在机件加工这一行已工作了20多年,负责加工动车门锁模具和机台上的主要配件。
在陈冬生看来,最有成就感的事,除了在机件加工方面拿到国家承认的证书,就是公司加工的动车门锁走向国际了。“下一个五年的奋斗方向是朝着数字化前进。”陈冬生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行。“我们会老,年轻人来了,未来才能有更多产品走向世界。”
接班的年轻人
“85后”丁莲平就是何火明口中的“种二代”。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建宁成为一名制种经纪人。“鲤鱼跳龙门”的丁莲平回乡制种的消息传开,亲友劝他“干农业不是件简单事”,他却一笑置之,“我还年轻,实在做不来,再去外面找工作。”而这一“试”就是10余年。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父亲手把手教导下,丁莲平掌握了相关技术,2019年,他成立了福建华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当年订单收购超300万公斤杂交水稻种子;2021年,他从中农种业江西现代全国峰会上捧回全国仅9名的“优秀生产合作伙伴”荣誉;在2022年度建宁县乡村振兴表彰中因实绩突出又被评为“突出贡献大户”。“种子的质量,是我收购种子最大的底气。”谈到未来发展,丁莲平眼里充满期待。
随着三明乡村振兴征程的全面开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揣梦想,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到周末,位于泰宁古城内的“拾年私影咖啡”都是爆满的。其前身邹氏书院是一幢二进的明末清初建筑。古建由泰宁明城文旅公司修缮后,由县交通局认养,再由交通局委托返乡创业青年伍华晖进行管理、营运。
“游客在咖啡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观看影片,品尝精品咖啡,享受休闲的观影时光。”伍华晖引进休闲新业态,8月份开业以来,生意火爆超过预期。“我们会积极完善历史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为打造泰宁旅游名片贡献力量。”
扎根的“新”三明人
说起泰宁县的“耕读李家”,很多人都不陌生。曾经默默无闻的际溪村能够古今并蓄,离不开两岸乡创产业的交流与探索。
“这些年算是与村民一起成长。有时候,饭点走在村道上,村民总会喊我们去家里吃饭,每逢村民家有喜事也会邀请我们。”庄雅云是上趣开新创意策划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在多年与村民的和睦相处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2014年,台湾上趣开新的设计师来到大陆从事福建乡村领域工作,两年后,庄雅云加入团队担任设计总监。走入当地生活,了解当地环境、产业情况、访谈乡贤……这些对庄雅云来说都是很有趣的体验。
如今,团队作为一群“新农人”早已成为三明土地上的“新新人类”,成员对外都称“我是新村民,我也是泰宁人”。有了这种连接之后,团队会以“为自己家乡作贡献”的角度来工作,更加积极思考做什么事情能对家乡产生更好的带动效应。
“最初,别人介绍我的时候常说,这位是台湾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但现在大家会调侃我是‘拿着规划设计图的福建农民’。”和庄雅云的感受一样,团队的项目管理负责人张欣颐也曾说,她和伙伴们都很喜欢现在的“新身份”,2019年她当选三明市“三八红旗手”,2022年又荣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
“促进两岸乡创理念共融,活化村落是我们的使命。”庄雅云希望,用设计之力赋予村庄别样活力,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从历史岁月中走来的“三明精神”,在几代人的传承和弘扬中,初心的使命和信仰的力量依旧发光闪亮。(记者 张李源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