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9:38:24 来源: sp20241130
2024年的春节假期有8天,返乡探亲、出行旅游的人数大幅提升。截至2月2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已达61.3亿人次。据交通运输部预测,整个春运期间全国将有90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春节假期与整个春运周期,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消费,进一步激活了文旅市场,最大程度放大了“假日经济”的溢出效应。
从人才到人潮
过去几年,国内旅游行业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和新趋势,从火爆出圈的“村超”“村BA”引领的贵州旅游热,到淄博烧烤所带动的短途旅行潮,再到北国哈尔滨引爆的冰雪大世界,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动能与潜在需求。
与之相应的是,各地政府与百姓都在竭尽所能为自己的城市打广告,争抢人流所带来的“消费红利”。为城市代言的各地文旅局长、充分展现本地精神风貌的百姓竞相登场,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韧性与社会活力的最佳代言人。
这些新现象,我们都可以将其概括归纳为各地展开的“抢人潮”大战,这也属于“流量经济”的一部分。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里,一个地方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大众眼球,以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迎来涌入的“人潮”,展现风土人情、拉动地方经济、刺激社会消费,这是“抢人潮”大战的底层逻辑。
如果将目光拉长,将视野放宽,我们会发现,围绕“人”所展开的“争抢”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已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模式。
大约从2017年开始,各地纷纷出台各种人才政策,或推出“政策礼包”,或成立专门机构,打出“教育资源牌”,下起“放宽落户棋”,都是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高质量人才落户当地,以此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质量,为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从各地的“人才争夺战”到“淄博现象”和“尔滨现象”展现的“抢人潮”新景观,共同形成了中国社会中的“抢人”热潮。
无论是抢人才还是抢人潮,都与“人”有密切关联:围绕人才所展开的竞争,其本质是希望将符合地区发展的人才吸引到本地区,并在此落叶扎根,成为“新本地居民”;围绕“人潮”所展开的竞争,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潮”的吸引,塑造城市旅游品牌,带动本地相关文旅产业发展,刺激拉动消费,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抢人才抢到的是人才的长久扎根,抢人潮则追求流量的爆发性与瞬时性。它们又都直观地体现在一系列数字与数据中:“某地今年吸引高端人才XX人”“某地今年吸引游客XX人次,带动旅游收入XX元”……这些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往往都用亮眼数据来呈现城市的吸引力。无论是人才还是人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中,都成了极为重要的、可以被量化的数据指标。
人口经济与现代国家
究竟为什么要“抢人”,从“抢人才”发展到“抢人潮”意味着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以下问题:为什么围绕“人”展开的竞争,成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逻辑之一?数据意义上的“人”,即“人口流量”与“人才数量”,为什么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是重要的?当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变成统计数据意义上的“人才”和“人潮”的时候,地区发展究竟还要不要“抢人”?
在古典时期,经济学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治家经济”或“家政学”,因为彼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普遍状态,人们生产能力有限,自给自足尚且困难,更不用说用于盈利的交换和贸易了。因此,那个时代的交换与贸易,在种类、数量、强度等各方面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交换不发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制造能力得到空前提升;而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贸易范围也逐渐扩展至全球,世界范围内的生产链条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货币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
由此,传统时代的国家形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项现代国家所特有的、新的国家能力出现了,即国家对于领土范围内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核算、计划、管理与开发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包括土地、人口以及各种资源在内的要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述要素中,“人”与“人口”本身又成为最宝贵也是最复杂的要素。
现代社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系统,它凝结了包括人、人所具有的技术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等全部要素,这些以“人”为核心的要素成为现代国家的“核心资产”,而对这些要素科学理性地统筹分析和计算,则成为现代国家的核心能力,人口与人才也就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抢人才也好,抢人潮也罢,背后共享着同样的底层逻辑,都是对基于人而产生的各种经济效应的关注。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逻辑
搞清楚为什么关于“人口”的经济学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必修课之后,我们需要面对下一层次的问题:与文旅产业、地方消费密切相关的人潮,为什么会出现?
随着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生活的物理空间被极大压缩,时空距离无限缩短,过去几十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则为“人潮”的出现提供了坚实基础。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去外地旅游度假,还是来他乡工作扎根,都已成为生活常态。这种观念意识转变的背后,蕴含着“人潮”出现的密码。
现代社会最大的特征,便是身处其中的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坚定保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都深信生活有无限可能。然而,我们又时常在工作中喟叹意义感的缺失,抱怨被重复性的劳动抽干了生活的意义。实际上,这恰恰触及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它是一个基于人的社会分工而构成的复杂系统,人同时扮演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角色,也同时扮演着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角色。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系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将其称为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整个社会系统通过人的专业化劳动提升总体生产效率,而身处其中的个体由于日常工作的重复性则格外希望“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希望可以实现“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生活理想。生活的无限可能是现代性对人的承诺,而现实的职业压力又构成对人的要求,于是,越是闲暇,人们越要从“日常”中抽离出来,前往从未到过的地方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上述这些构成了“人潮”得以形成的结构性因素。
从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来说,无论是围绕人才的争夺,还是聚焦人潮的引流,都已经不是要不要“抢”的问题,而是如何“抢”以及如何良性地“抢”的问题。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瞬时高强度流动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的行动轨迹、行为趋势所形成的数据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之下,更是成为一种“流信息”而具有极强的国民经济属性。
因此,如何捕捉和利用这种人的流动性,激活这种流动性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果,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抢人才”还是“抢人潮”,都并非一时之功,前者需要制定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政策,更需要让引进来的人能够“人尽其才”,安居乐业;而后者则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服务意识,形成品牌效应。
人、人口、人才,是现代国家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人口是数据,人才有标准,但“人”才是一切的前提,只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深刻理解个体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人的流动性趋势和特征,也是围绕“人”展开良性竞争进而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方经纶、杨迪)